第十八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、第十七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即将开幕

来源:小编 更新时间:2025-05-20 阅读数:

第十八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、第十七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于5月19-25日在京举行。本届主题为弘扬传统文化 共享健康生活——百草飘香润生活,中医药伴您健康行。

5月23-25日,北京瑶医医院将走进地坛公园,并将在展位进行瑶医特色目诊体验、香包DIY制作、健康咨询、测量血压等,欢迎您前来参与!





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、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、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、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探寻瑶医药的起源。

图片

瑶族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,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。几千年以来,瑶族人民都常住于山林之中,生活环境十分恶劣。为了自己的繁衍与生存,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,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,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。瑶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医药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,是瑶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。

在历史记录中,有一个关于“梦中得方”的传说,在远古时代,盘瓠为了立国于中土,曾经率领人民披荆斩棘、驱虫逐兽。一日,有一位瑶民不慎脚部受伤溃烂,经久不愈,后在夜寐中得一须发皆白的老翁指点,给了他一个以大黄为主的三药药方,瑶民醒后感到非常惊奇,就照着方子熬药外洗,没过几天溃烂的地方就全好了。此后该人便以此药方治好了许多同样的患者,百姓将他称之为“仙生”。可以说,瑶族医药在古老的年代已经开始萌芽。

由于环境及条件等原因,瑶医药并没有专门的典著,但是在一些古籍和地方志中,却有许多零星的记载。比如瑶家一宝的灵香草,就多处见于宋代典著之中,如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,就记录了“唐人谓之玲玲香,亦谓玲子香”、“凡深山木阴湿濡之地,皆可种也,并将种植所得的灵香草,熏以烟火而干之”这一段记载了将灵香草运往山外出售前的操作。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也对灵香草有过记载,将之作为药用载入。除了用灵香草作为香料拿来驱虫、驱蚊之外,瑶族先民还将它普遍用于治疗感冒头痛、腹痛腹泻、腰腿痛和皮肤瘙痒等多种疾病。在宋代瑶族用药就已经相当普遍,周密的《齐东野语》)中记载:“方春时,瑶女数十,歌啸山翁,以寻药挑菜为乐”。说刚到春天时,瑶族女性结伴数十人,以寻药挑菜为乐。由此可见,当时的瑶族人民可谓人人都能够识医采药,到距今三百年前,瑶族医药又有了进一步发展,“瑶族长期以来,依深山而居……以砂仁、芋、楠、漆、皮、藤为利,至地力竭又徒他山”(清道光年间屠英《肇庆府志》)。清代李宗的《黔记》中更是记录道:“耕作之暇,入山采药,沿途行医”。

随着社会发展,瑶族人民充分运用了山林丰富的药材资源,利用草木的枝、根、皮、叶、花、果及各种药用矿物质和动物的骨骼等来治疗各种疾病,他们将医药的发挥做到了技巧灵活、手段多彩,而且保留了十分鲜明的民族特点。他们认为导致人体发病的致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,有来自于自然界的气象因素,如寒、热、风、湿等气象的异常;有物理外伤因素,如跌打损伤、烧伤、烫伤、金刃伤及虫兽伤等;有传染因素,如瘴气、疫毒、蛊毒等;有生活因素,如饮食、劳倦以及房劳等;有心理因素,如精神刺激等,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。而在疾病发生、发展的过程中,导致疾病的原因与结果又往往有着相互的作用,某一个病理阶段的结果,也会成为另一个病理阶段的原因,如痧、痨、痰、毒、瘀等,反过来作用于机体而成为继发病因。人体内的五脏六腑、气血与疾病的发生、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,这些因素相互传导、演变,在感受疾病的程度上、抗衡能力上有着很关键的内在联系。通过这样的医学理论,从而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诊断方法,比如除了望、闻、问、摸之外,瑶医常用的还有目诊、甲诊、掌诊、舌诊、耳诊等等。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的症状特征,总结出了有风、痘、痧等病症的名称。在治疗上他们常采用本地的草药内服、外洗、外敷和熏、熨、佩带等,这些方式方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升华的结果。

图片

医药结合,是瑶医的特点,习医者必懂药,识药者必会医。他们认为“习医不懂药,则医不灵,懂药不习医则药无用”。所以,瑶医自古以来都是自己诊病,自己采药加工,配方发药的。至今,在瑶族中仍然是只有医生诊所,没有单独配方卖药的药师或药店。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,瑶医对药物的研究是有很大贡献的,很早以前,他们就可以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和临床所治病症的特点,将传统常用的药物总结归纳为“五虎”、“九牛”、“十八钻”、“七十二风”。对药物的临床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
首页
预约挂号
电话咨询